英国伦敦14日手记 | 在泰晤士河畔,遇见学术与远方的光影交错

发布者:学工办发布时间:2025-03-01浏览次数:10

前言:站在医学发展的十字路口,眺望远方,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当下,知识无国界,医学领域更是如此。为帮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前沿研究热点,了解多元医学文化与理念,体验世界一流院校课程学习,体验不同国家文化生活,为自身知识储备注入新活力,2025年寒假,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新版有7名本科生分别前往英国伦敦医学实践访学项目、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访学项目和新加坡医学与生命科学访学项目。即日起,请跟随笔者一起开启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医学学术之旅。

2025年的寒假,带着对世界顶尖学府的憧憬,我踏上了为期14天的英国伦敦之旅。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这次跨学科的交流项目让我既期待又忐忑——毕竟,在医学与工程的交汇处探索,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伦敦眼下的学术剪影

抵达伦敦的第一天,厚重的云层裹挟着细雨,却掩不住南肯辛顿校区红砖建筑的学术气息。我有幸聆听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讲座。教授用生动的案例拆解算法如何辅助诊断,那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护理学与数据科学的未来交织。我们穿梭在塔桥的钢铁骨架与大本钟的钟声里,坐在伦敦各种各样的艺术中心里,用脚步丈量伦敦的百年脉络。

碎片大厦外的思考

很遗憾因为甲型流感盛行,我们没有参观圣托马斯医院的模拟病房。我们漫步于大英博物馆,在罗塞塔石碑前讨论殖民历史与医学伦理,在亨特博物馆观察不同病理情况下的标本,参观独属于医学生的人体标本展厅。

诺丁山的意外收获

此次访学让我明白:学术的边界从不局限于校园。在博罗市场的烟火气里,我观察着多元文化如何塑造公共卫生观念;在碎片大厦的观景台,俯瞰伦敦的网格化城市规划,思考护理服务如何与社区设计共生。这些碎片,拼凑出另一种“非典型学习”的图景。

致谢与期许

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让我以护理学生的视角触碰工程与科技的前沿;也感谢带队老师的悉心安排,尽管行程紧凑,仍尽力平衡了学术交流与文化体验。若未来项目能更聚焦专业实践——比如英国医院实训或增加跨学科病例研讨——或许会让像我们这样的非工科生,在“顶尖”二字中掘得更深的价值。

尾记

伦敦的冬夜来得早,但泰晤士河的灯火永远明亮。14天太短,短到来不及读懂世界顶尖学府的每一块砖石;14天又太长,长到足够在遗憾与惊喜的交织中,瞥见成长的另一种可能。 

撰稿:赵慧欣、顾莹;图片:赵慧欣;审核:高兰天、顾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