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福爷爷,85岁,男,1934年出生于辽宁朝阳县,1956年入党,成为一名党员,如今已有63年党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忠诚?奉献?还是不断的学习?除了这些,不善言辞的老党员王锡福最在意的是实事求是、不务空名,做就只做最实在的事情,说也只说最实在的话语,不弄虚作假、不华而不实。
王锡福,85岁,男,1934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5年参军,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青春。22岁那年在连长李青莲(音)和排长吴一友(音)的介绍下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王老的父母都是辛苦耕种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仅靠租借地主家的一小块田地维持着生计。为了王老能够有出息,全家省吃俭用供王老上过几天私塾。也正是这样一段短暂的学习经历,让王老了解了一些外面的世界,为王老之后的参军入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后来战乱波及到了家乡,动荡中王老唯一的家被烧毁了。四舅也因为执意与日本侵略者抗争而被残忍杀害,去世时年仅28岁。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王老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时,眼角还是不禁泛起了泪光,嘴唇也因为情绪的激动而微微颤抖。为了逃难,王老的一家决定投靠远方的亲戚。路程遥远,一家人居无定所、沿路乞讨。时而走进防空洞,时而从战斗机的底部窜过,生命在每一分每一秒钟惊心动魄。据王老回忆,在逃亡的过程中,经常在途中奔跑,由于有的孩子太小,跑不动,就会被丢在路边,有的老人因为年事已高,年老体弱,可能在半路就因病去世。所以路边哭声连片......场景凄惨但又无奈。因为粮食的缺乏,王老的童年几乎在饥饿中度过,常常饿的两眼发昏,但是为了逃命,也只管拼劲全力的跟着跑。
王老16岁那年,新中国诞生了。他心里犹然清晰的记得当初在私塾学习时,教书先生向他讲述的外面的世界。满怀着希望,王老重新抓起了书本,如饥似渴的汲取更多的知识,自学起了大学科目,希望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自己的力量。21岁时一次机会,王老毅然选择了参军,毫不停歇地加入了建设新中国的大部队,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班长,更是因为表现突出代理起了排长的一些事务。
王老在与我们讲述他的经历时,一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王老做任何事都追求脚踏实地,坚决不馋任何虚假的成分。也正是因为王老的“实在”,在连长李青莲(音)和排长吴一友(音)的联名介绍下,王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老犹清晰的记得当初的场景,话语中透露着王老为能够入党而感到的无比自豪。
如今,王老已经85岁高龄了,但即使到了今天,王老爷也始终心系祖国,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他有着每日了解时事政治的习惯,时刻掌握着国家的动向。王老感叹:“祖国的变化是无比巨大的,你们是新时代青年,是祖国的新鲜血液,新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年华,也希望祖国的未来能在你们的建设中不断富强。一定要记得无论做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认真负责,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
在采访中,王老显得很谦逊,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没有做过多么伟大的事。但是王老的坚持在我们心中却弥足珍贵,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也正是因为有着像王老这样一个又一个在默默无闻中脚踏实地做着奉献的人。他们用双手为我们搭建了现在的中国,一张张安静的书桌,一栋栋明亮的教学楼,一列列飞驰而过的高铁,一声声无忧无虑的童年欢笑,富强而又安稳,而这可能是他们曾经无论如何都无法拥有,做梦都不曾见过的。
广大的新时代青年们,我们在拥有这一切的同时也应该接过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接力棒,未来在我们的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奉献青春。
供稿人/刘沈馨雨;摄影/江宁校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审核/图玛日斯